五金模具設計之圖解旋切模
發布日期: 2019/8/4 13:57:04 點擊量: 954
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,五金沖壓件在各個行業的應用日益廣泛,對產品的質量及尺寸要求也越來越嚴格。一些產品的傳統加工工藝已經不能滿足要求。其中五金拉伸產品尤為突出,拉伸件在拉伸過程中,由于材料的各向異性,厚度不均勻以及定位不準或拉深模間隙不均勻等原因,將使拉出的工件頂端不整齊。對于端部要求平齊、美觀的零件就需要補充切邊工序。以前,簡單的切邊加工方法(簡單模具的飛邊或在車床、旋壓機上切邊)達不到公差要求,工作效率低。而用加工精度較高的旋切模具可達到應有的效果。
旋切模是旋轉浮動擺塊切邊模具的簡稱。按凸凹的位置可分為:正裝和反裝兩種;按切邊進刀的方向分為:軸(縱)向切邊模(螺旋切邊模)和徑(橫)向切邊模(浮動擺塊切邊模)。由于應用程度的關系,這里只介紹螺旋切邊模和浮動擺塊切邊模。
一、 螺旋切邊模:
圖1所示為螺旋切邊模結構。
此模具用于對圓筒形拉深件的切邊。
芯子6可取出,工作時將沖件套在芯子上,放入螺套15內。當壓力機滑塊下降時,凸模9先壓下芯子6并帶動沖件一起下降,然后限位釘11下壓滑塊14一起下降?;瑝K14的外形為平直螺紋狀,設計時注意滑塊的斜度不能太大,否則模具容易被“咬死”。見(圖2)
滑塊14在下降的過程中,沿滑塊座7的螺旋形內腔運動,滑塊座7的結構圖見(圖3)。
凹模12也隨之運動,與凸模作相對運動,對沖件進行切邊。壓力機滑塊上升時,頂圈16在彈頂器的作用下,把滑塊14沿螺旋方向頂至原位。彈簧2、頂圈17把沖件、芯子頂出。取出沖件和芯子。為方便從芯子上取下沖件,芯子6中開有一螺孔,用螺桿旋入,便于拔出芯子。沖件被切邊后長度由芯子6控制。
此模具由于只能對圓筒件進行切邊,加之螺旋形內腔加工復雜,應用程度受到限制,逐漸被浮動擺塊切邊模代替。一般較高(長)的拉伸件或圓筒件采用此模結構。
二、浮動擺塊切邊模:
浮動擺塊切邊模有正裝和反裝兩種,結構上區別不大,只是凸凹模的上下位置相反,其余部分大致相同。正裝浮動擺塊切邊模結構見(圖4):
反裝浮動擺塊切邊模見(圖5):
兩種結構基本相似,這里只介紹正裝的浮動擺塊切邊模的設計方法。
1、正裝的浮動擺塊切邊模的結構:(見圖6)
(圖6)所示為矩形件浮動式切邊模。其主要特點是,凹模8置于凹模托板6上,凹模托板6與下模座孔成H9/h9動配合,并通過彈頂器(圖中未繪出)借助柱頭螺絲12,始終將凹模8往上頂。沖壓前,將制件7放入凹模8內,由頂板2和彈簧3托住。為防止制件變形,制件內裝有定位芯9,其外形與制件內形成H7/h7配合。芯子的高度與制件所需的高度相等。四根限位柱11用于限制凸模下平面與凹模上平面間的間隙,其值由料厚而定,一般取0.05mm。
2、浮動式切邊的工作原理:
沖模工作時,上模借助壓力機的壓力,使凸模10先壓住芯子、制件7、頂板2和彈簧,再往下凸模即要進入凹模,但由于限制柱的作用,凸模與凹模的平面間保持著一定的間隙。此時,凹模與四周導板1、13、4、5始終保持接觸。凹模在導板的軌跡中,不但作上、下運動,還作水平方向運動時,芯子9也隨之運動,即與凸模發生相對運動,在剪切力的作用下,對坯料進行剪切,并利用導板接觸面的變化,使凹模按不同方向位移,依次把余邊切掉。圖2所示為凹模相對凸模位移切掉余邊的慢動作的四個過程。實際上,沖壓的一瞬間,即完成切邊工作。
3、浮動式切邊模導板的設計:
1)滑塊的的動作原理:
設計浮動式切邊模時,最關鍵的部分是導板。設計導板應先決定凹模需要的動作,再按動作的要求設計導軌的形狀和尺寸。決定凹模動作,可采用作圖法。普通拉伸件的切邊模,只需作平面切齊,凹??稍赬、Y兩水平方向同時動作,分幾次將制件的邊切掉。動作是否達到要求,可用兩張圖紙驗證,即在一張圖紙上繪制凸模平面,在另一張透明紙上畫出制件平面,將兩張紙疊在一起,作相對位移,經幾次動作比較,即可判定制件各邊是否全部切掉,如(圖7)所示。
如(圖8)所示的的動作將制件的各邊全部切齊,具體動作圖如下:
圖8)的動作可以以凸模平面為原點,四周的小格為移動的距離(為能看清,距離拉大),制件平面與凸模平面的相對移動可在一座標系上顯示出來。則每個圖移動如下:如圖d):凸模平面不動,制件向左、向前移3mm,則在座標上顯示的位置見(圖9);
如圖e):由于前面制件已向前移了3mm,所以制件前后不動,只是橫向向右移動了6mm,在座標圖顯示如(圖10);
如圖f):制件左右不動,從前向后移動6mm,在座標上顯示見(圖11);
如圖g):制件前后不動,從右向左移動6mm。由于在d)圖中,制件的左下角已切掉,此次向左移動6mm后,制件的四周全部被切到,座標圖應是一個封閉的圖形。見(圖12)。
表1列出了拉伸件切邊時的凹模移動量,箭頭是四個移動方向(見圖8)
以上動作完成后,制件的四周全部被切掉,動作的軌跡也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四方形,見(圖13)。
如(圖14)所示的動作圖就有一部分廢料未切掉,凹模動作不僅僅是一種,可多種多樣??筛鶕€人習慣靈活運用。
2)導板的設計步驟:
a、滑塊:
導板是作為滑塊上下運動的導向部分,那么在確定導板形狀前先設計出滑塊的形狀尺寸,導板的形狀也就隨之確定了。如(圖15)所示。
設計滑塊時需注意的幾個參數:一般導板的角度θ設計成30°或45°,滑塊的角度也就在30°或45°之間;圖中的尺寸A取值要充分考慮此處的強度,太小強度不好,太大則模具高度(行程)過高;一般?。?—5)mm。
b、導板:
決定凹模動作及滑塊的形狀之后,即可動手設計導板了。凹模在X—X方向移動,由左右二導板決定;凹模在Y—Y方向移動,由前后二導板決定。凹模在X—X方向不動時,左右二導板是垂直線;凹模在X—X方向移動時,左右二導板斜線。凹模在Y—Y方向不動時,前后二導板是垂直線;凹模在Y—Y方向移動時,前后兩導板是斜線。
根據根據三角函數公式:tanA=
得出如下圖的結果:
(圖16)中 當a=3mm時,各角度相對應的高度為(1.73、2.10、2.52、3.00)mm;
當b=6mm時,各角度相對應的高度為(3.46、4.20、5.03、6.00)mm;
上面的數字說明,當角度取45°時,滑塊向下運動3mm,滑塊也可向左右或前后移動3mm;向下運動6mm時,滑塊也可向左右或前后移動6mm。
第一步、確定滑塊塊形狀及尺寸:(見圖17)
第二步、以滑塊的形狀繪制滑塊行程模擬圖:(見圖18)
第三步、繪制滑塊動作軌跡圖:圖中保證最單薄處有3mm。(見圖19)
第四步、繪出滑塊行程軌跡圖(導板形狀):
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導板的單薄位置,可通過加長垂直部分的長度來解決強度及緩沖問題。(圖20)所示,是按如下已知動作要求設計出導板型面:
①開始時,滑塊處于是高位置,各和左、右、前、后導板接觸。
②滑塊在左右方向(X—X)左移3mm,前后方向(Y—Y)前移3mm。
③滑塊向右移6mm,前后方向不移動。前后導板是垂直線,垂直行程應按左、右導板決定。
④滑塊左右方向不移動,前后方向后移6mm,因此左右導板是垂直線,左右導板垂直線長短按前后導板決定。
⑤滑塊在左右方向左移6mm,前后方向不移動。前、后導板是垂直線,垂直線長短按左右導板決定。
按照滑塊的的動作軌跡,用直線連接起來,導板的形狀就完成了。
旋切模是旋轉浮動擺塊切邊模具的簡稱。按凸凹的位置可分為:正裝和反裝兩種;按切邊進刀的方向分為:軸(縱)向切邊模(螺旋切邊模)和徑(橫)向切邊模(浮動擺塊切邊模)。由于應用程度的關系,這里只介紹螺旋切邊模和浮動擺塊切邊模。
一、 螺旋切邊模:
圖1所示為螺旋切邊模結構。
此模具用于對圓筒形拉深件的切邊。
芯子6可取出,工作時將沖件套在芯子上,放入螺套15內。當壓力機滑塊下降時,凸模9先壓下芯子6并帶動沖件一起下降,然后限位釘11下壓滑塊14一起下降?;瑝K14的外形為平直螺紋狀,設計時注意滑塊的斜度不能太大,否則模具容易被“咬死”。見(圖2)
滑塊14在下降的過程中,沿滑塊座7的螺旋形內腔運動,滑塊座7的結構圖見(圖3)。
凹模12也隨之運動,與凸模作相對運動,對沖件進行切邊。壓力機滑塊上升時,頂圈16在彈頂器的作用下,把滑塊14沿螺旋方向頂至原位。彈簧2、頂圈17把沖件、芯子頂出。取出沖件和芯子。為方便從芯子上取下沖件,芯子6中開有一螺孔,用螺桿旋入,便于拔出芯子。沖件被切邊后長度由芯子6控制。
此模具由于只能對圓筒件進行切邊,加之螺旋形內腔加工復雜,應用程度受到限制,逐漸被浮動擺塊切邊模代替。一般較高(長)的拉伸件或圓筒件采用此模結構。
二、浮動擺塊切邊模:
浮動擺塊切邊模有正裝和反裝兩種,結構上區別不大,只是凸凹模的上下位置相反,其余部分大致相同。正裝浮動擺塊切邊模結構見(圖4):
反裝浮動擺塊切邊模見(圖5):
兩種結構基本相似,這里只介紹正裝的浮動擺塊切邊模的設計方法。
1、正裝的浮動擺塊切邊模的結構:(見圖6)
(圖6)所示為矩形件浮動式切邊模。其主要特點是,凹模8置于凹模托板6上,凹模托板6與下模座孔成H9/h9動配合,并通過彈頂器(圖中未繪出)借助柱頭螺絲12,始終將凹模8往上頂。沖壓前,將制件7放入凹模8內,由頂板2和彈簧3托住。為防止制件變形,制件內裝有定位芯9,其外形與制件內形成H7/h7配合。芯子的高度與制件所需的高度相等。四根限位柱11用于限制凸模下平面與凹模上平面間的間隙,其值由料厚而定,一般取0.05mm。
2、浮動式切邊的工作原理:
沖模工作時,上模借助壓力機的壓力,使凸模10先壓住芯子、制件7、頂板2和彈簧,再往下凸模即要進入凹模,但由于限制柱的作用,凸模與凹模的平面間保持著一定的間隙。此時,凹模與四周導板1、13、4、5始終保持接觸。凹模在導板的軌跡中,不但作上、下運動,還作水平方向運動時,芯子9也隨之運動,即與凸模發生相對運動,在剪切力的作用下,對坯料進行剪切,并利用導板接觸面的變化,使凹模按不同方向位移,依次把余邊切掉。圖2所示為凹模相對凸模位移切掉余邊的慢動作的四個過程。實際上,沖壓的一瞬間,即完成切邊工作。
3、浮動式切邊模導板的設計:
1)滑塊的的動作原理:
設計浮動式切邊模時,最關鍵的部分是導板。設計導板應先決定凹模需要的動作,再按動作的要求設計導軌的形狀和尺寸。決定凹模動作,可采用作圖法。普通拉伸件的切邊模,只需作平面切齊,凹??稍赬、Y兩水平方向同時動作,分幾次將制件的邊切掉。動作是否達到要求,可用兩張圖紙驗證,即在一張圖紙上繪制凸模平面,在另一張透明紙上畫出制件平面,將兩張紙疊在一起,作相對位移,經幾次動作比較,即可判定制件各邊是否全部切掉,如(圖7)所示。
如(圖8)所示的的動作將制件的各邊全部切齊,具體動作圖如下:
圖8)的動作可以以凸模平面為原點,四周的小格為移動的距離(為能看清,距離拉大),制件平面與凸模平面的相對移動可在一座標系上顯示出來。則每個圖移動如下:如圖d):凸模平面不動,制件向左、向前移3mm,則在座標上顯示的位置見(圖9);
如圖e):由于前面制件已向前移了3mm,所以制件前后不動,只是橫向向右移動了6mm,在座標圖顯示如(圖10);
如圖f):制件左右不動,從前向后移動6mm,在座標上顯示見(圖11);
如圖g):制件前后不動,從右向左移動6mm。由于在d)圖中,制件的左下角已切掉,此次向左移動6mm后,制件的四周全部被切到,座標圖應是一個封閉的圖形。見(圖12)。
表1列出了拉伸件切邊時的凹模移動量,箭頭是四個移動方向(見圖8)
以上動作完成后,制件的四周全部被切掉,動作的軌跡也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四方形,見(圖13)。
如(圖14)所示的動作圖就有一部分廢料未切掉,凹模動作不僅僅是一種,可多種多樣??筛鶕€人習慣靈活運用。
2)導板的設計步驟:
a、滑塊:
導板是作為滑塊上下運動的導向部分,那么在確定導板形狀前先設計出滑塊的形狀尺寸,導板的形狀也就隨之確定了。如(圖15)所示。
設計滑塊時需注意的幾個參數:一般導板的角度θ設計成30°或45°,滑塊的角度也就在30°或45°之間;圖中的尺寸A取值要充分考慮此處的強度,太小強度不好,太大則模具高度(行程)過高;一般?。?—5)mm。
b、導板:
決定凹模動作及滑塊的形狀之后,即可動手設計導板了。凹模在X—X方向移動,由左右二導板決定;凹模在Y—Y方向移動,由前后二導板決定。凹模在X—X方向不動時,左右二導板是垂直線;凹模在X—X方向移動時,左右二導板斜線。凹模在Y—Y方向不動時,前后二導板是垂直線;凹模在Y—Y方向移動時,前后兩導板是斜線。
根據根據三角函數公式:tanA=
得出如下圖的結果:
(圖16)中 當a=3mm時,各角度相對應的高度為(1.73、2.10、2.52、3.00)mm;
當b=6mm時,各角度相對應的高度為(3.46、4.20、5.03、6.00)mm;
上面的數字說明,當角度取45°時,滑塊向下運動3mm,滑塊也可向左右或前后移動3mm;向下運動6mm時,滑塊也可向左右或前后移動6mm。
第一步、確定滑塊塊形狀及尺寸:(見圖17)
第二步、以滑塊的形狀繪制滑塊行程模擬圖:(見圖18)
第三步、繪制滑塊動作軌跡圖:圖中保證最單薄處有3mm。(見圖19)
第四步、繪出滑塊行程軌跡圖(導板形狀):
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導板的單薄位置,可通過加長垂直部分的長度來解決強度及緩沖問題。(圖20)所示,是按如下已知動作要求設計出導板型面:
①開始時,滑塊處于是高位置,各和左、右、前、后導板接觸。
②滑塊在左右方向(X—X)左移3mm,前后方向(Y—Y)前移3mm。
③滑塊向右移6mm,前后方向不移動。前后導板是垂直線,垂直行程應按左、右導板決定。
④滑塊左右方向不移動,前后方向后移6mm,因此左右導板是垂直線,左右導板垂直線長短按前后導板決定。
⑤滑塊在左右方向左移6mm,前后方向不移動。前、后導板是垂直線,垂直線長短按左右導板決定。
按照滑塊的的動作軌跡,用直線連接起來,導板的形狀就完成了。
【 返回 】
下一篇:不封閉缺口沖切模的設計要領
上一篇:切模的創新設計